地震知识

  • 发布者:wanghong
  • 发布时间:2017-02-25
  • 来源:本站原创

一、地震常识

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一般指构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而引起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相差一级,震源释放的能量就相差约30倍。地震按震级大小一般可分为弱震(震级<3级)、有感地震(3≤震级≤4.5)、中强地震(4.5<震级<6)、强震(震级≥6),其中大于8级的又称特大地震。

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随后才感到水平晃动。晃动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一般3级以下的地震,多数人感觉不到,中强及以上的地震才会导致建筑破坏和人畜伤亡。

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不仅和震级有关,还跟震源的深浅有关。如果震级很大,但震源很深的话,对地面造成的损害可能会很有限;如果震级较小,但震源较浅的话,造成的地面损害有可能会很大。另外破坏程度也和震区的地质条件和建筑物自身的性能等相关。

除构造地震外,火山喷发、地层陷落(如采空的矿山崩塌、大规模山崩、岩石溶洞塌落等)、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工程爆破、核爆炸等也会引起地震,但这类地震一般震级不会太大,影响范围也较小。

二、地震前兆

地震之前自然界经常会出现一些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动物异常:大震前,飞禽走兽、爬行动物、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如1976年唐山地震前,出现老鼠出洞,惊慌逃窜;狗乱叫,咬主任的裤腿;鸡不回窝,有的飞到树上;骡马等大牲畜挣脱缰绳,惊恐外逃等现象。

2、地下水异常:主要表现为水位升降,另外还有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和变味等。一般多集中在临震前的几天之内出现,尤以震前一至二天更为集中,但是一个7级以上大地震之前一、二个月,甚至几个月、一年左右,地下水就出现异常,往往还会出现几起几落的现象。

3、大气异常: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以及与此相应的温度、气压、湿度的变化,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4、地球物理场异常:如地球电磁场异常、地形变、小震活动(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有几十或几百次小震发生)等。

5、地光:大地震发生前,在未来震中区或附近地区,常常出现形态各异的地光,有光带、光柱、火球、光团等。地光色彩繁多,白、蓝、红、黄色的较为常见。在时间上,一般以临震前数秒、数分钟至几小时为最多。

6、地声:地声多数像打雷,也有的像狂风、狮吼、打炮、机器轰鸣等。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震前数分钟出现者居多。目前一般认为地声是由于地下岩石破裂产生的。

虽然地震前有很多异常现象,但是自然界的变化很复杂,种种反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观察到宏观地震前兆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三、当前的地震预报水平

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人类正式开始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才仅仅三十多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所认识,对某些典型类型的地震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对绝大多数的地震还不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报,特别是在地震短时临近预报的成功率还很低。世界上其它国家,包括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地震预报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地震预报还远远做不到象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四、地震谣传的识别

地震谣传是一种无确切来源、无科学根据,在人们中间迅速传播的易造成不良后果的“地震”消息。

地震谣传的危害性相当大,它可以导致人心惶惶、人员外流、停工停产、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使整个社会陷入瘫痪,它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破坏性地震。2005年7月及11月在我省许多地区多次出现地震谣传,许多居民冒雨冒寒露宿街头,影响了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由于地震谣传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当我们听到地震谣传时,首先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其次要尽快报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由地震部门采取措施,防止地震谣传的继续扩散和蔓延,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识别地震谣传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特点:

(1)消息来路不正。地震谣传多来自“小道”消息或海外“报道”。例如某某人透露,据某国预测,据某国电视台广播等,其实并没有这回事。

(2)预测十分“精确”。地震谣传所说的震级往往比较大,而发震的时间、地点、震级又非常“精确”,远远超出了当前地震预报的水平。

(3)打着专家的旗号。地震谣言往往会打着国内外专家的旗号,如说某某专家预测的等等,借助权威迷惑群众。

(4)带有恐怖或迷信色彩。

地震预报不仅是极其严肃的科学问题,更是极其敏感的社会问题。因此,《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如果你一时难辨真伪,就去找政府核实消息。记住:地震消息,只能听政府的。

五、避震常识

地震时,给人紧急避险的时间大约只有13秒。人感觉到晃动到明白过来是地震需要3—5秒的时间,实际躲避的时间只有8—10秒。

如果你在平房,可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你住的是楼房,跑已经来不及了,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厨房、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柜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绝对不可带头乱跑。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高层建筑,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使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搬动身边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

六、鸡西的地震形势

从我市地质构造和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概率很小,同时由于我市处于我省深源地震带,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在300公里以上,即使发生了大的地震,对地面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鸡西属于我省浅源地震少发区,一般也不会发生破坏性的浅源地震。

但鸡西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仅凭浅部构造来判断地震活动是片面的。地震是一个地应力长期积累和释放的过程。震与不震是相对而言,鸡西几条主要断裂带属于活断层,而且区域地壳下层存在着能够储存和积累巨大应力的地壳块体,完全有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所以应该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准备工作,防患于未然。

七、什么是抗震设防要求

抗震设防要求,是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监管的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标准和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必须采用的一定风险水准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八、建设工程为什么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这是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之所以要求有关建设工程必须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因为如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简单地套用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抗震设计,很难符合工程场址的具体条件和工程允许的风险水平。这种抗震设防,显然缺乏科学依据。如果设防偏低,将会给工程带来隐患;如果设防偏高,则会增加建设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关建设单位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或者不按照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鸡西市地震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