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驱动鸡西市消费品市场实现首季开门红
- 发布者:统计局录入员
- 发布时间:2018-05-03
- 来源:
今年以来,鸡西市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新兴消费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部分升级类商品增速加快,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一季度,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亿元,同比增长8.2%,增幅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增幅位于全省第六位,四煤城第二位,实现首季开门红。
一、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出现成效,批发零售业行业总体回暖
自2017年,我市为大力推进地产粮食销售,对我市地标性品牌大米进行大力宣传,并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广东等地进行品牌营销,同时组建县(市)区大米网,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全力做好粮食销售工作。另外,为应对电子商务对实体零售业的影响,我市零售业积极转变经营模式、进行品类调整、加大促销力度,实体零售业总体好转。一季度,我市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7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零售额11.5亿元,同比增长4.3%;零售业实现销售额77.4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零售额44.1亿元,同比增长9.4%,两行业均呈现回暖上行发展态势。
(二)住宿餐饮业实现新突破,限上限下运行平稳
今年以来,随着城乡居民在外用餐习惯的改变以及住宿餐饮业经营结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的不断转变,我市住宿餐饮业整体实现平稳增长,住宿业实现营业额6.1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限上企业及个体户同比增长8.4%,限下企业及个体户同比增长12.1%;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2.1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限上企业及个体户同比增长8.6%,限下企业及个体户同比增长13.8%。
(三)综合体聚客效应突显,新经济拉动作用增强
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游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休闲体验型消费”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以更高端、大气、时尚、休闲的购物环境以及更长的营业时间,改变了我市城乡居民传统的购物方式、生活方式、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位。一季度,我市大商新玛特广益店、中心店及万达广场三户城市综合体,累计实现零售额 3.5亿元,同比增长6.2%,占限上零售业零售额的比例为31.4%,拉动限上零售业零售额增长2个百分点。
(四)城镇消费趋于稳定,乡村消费仍有潜力
一季度,我市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3.2亿元,同比增长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1%,城镇消费增速趋于稳定,仍是拉动消费的主动力。一季度,我市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9.2亿元,同比增长7.7%。随着旧城改造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城镇商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乡村市场随着商业网点布局的不断规范,消费日趋活跃的同时,仍有释放潜力空间。
(五)个性化消费显现,消费热点不断轮换
从我市1-3月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分类情况来看,我市销售的21类产品中,增幅呈现“11增9降”的态势。其中,代表居民刚性需求的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1.5亿元,同比增长9.7%;代表时尚及保值类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3.4亿元,同比增长4.1%,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0.6亿元,同比增长11.3%;随着城乡居民更加注重健康与保健,同时,我市医药企业以连锁经营模式进行迅速扩张,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1亿元,同比增长19.5%;代表消费升级的汽车类,实现零售额 1.2亿元,同比增长52.3%,城乡居民消费更加趋向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绿色化消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持续扩大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商模式的多样多元化,电子商务已经与居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如今的电商平台不仅售卖衣服、日用品、食品等商品,更有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主要销售电子产品、家电等大件商品,五金电料及家具用品在淘宝平台上也一应俱全。现代年轻的消费模式逐渐转换为更倾向于电商,导致实体商业各个领域都受到不小的冲击。一季度,我市限上五金、电料类同比下降24.6%、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14.8%。
(二)年轻人才外流严重,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气候寒冷,城市规模小,近年来我市人才外流严重,特别是回到家乡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减少,家具建材类销售额减少也有这方面原因。技工短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短缺,这也是制约科技创新、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消费不够多元化,消费结构升级较慢
当前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从实体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型的趋势,而我市在转型过程中进展较慢,服务型消费如保健、娱乐、旅游、文化等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四)乡村消费市场缺乏新动力
在家电下乡等政策为农村消费带来一轮增长过后,农村消费缺少新的增长点。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商贸流通企业过度集中在城镇及城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商业设施建设滞后,流通网络分布失衡,农村地区个体经营户仍是市场销售的主体,往往无法适应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造成农村居民消费向城市的转移。
三、促进市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新兴业态建设步伐
要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扶持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发展“互联网+”、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等政策机遇,加快我市已经建立的12个本地注册的电商平台特色化经营,扶持一批入网贸易企业“做大、做强”,使传统商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留住和吸引本地和外地的网络购买力,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零售额在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培育本地优质企业
要完全放开准入限制,实行零门槛制度,对来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并为其建立人事档案,认定身份,计算工龄等,逐步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流动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从而使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能留在我市发展。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要为本土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优化本土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和发展的软环境,增强高级人才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
(三)大力发展“旅贸联动”,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要按照我市制定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规划,以打造生态度假边境观光目的地为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三区、五大基地”旅游布局,推动“生态、红色、跨境”三大旅游体系建设,作好“延点、延线、延时”三篇文章,推动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强化旅游线上线下宣传,进一步提高鸡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我市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涉旅行业消费的新高潮。
(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发挥农村市场潜力
农村市场在社会消费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较低,市场潜力大,应加大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加快商品流通,健全物流、快递网络,积极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充分带动农村的消费。利用“农村淘宝”等平台,加强农产品城乡流通网络建设,努力推进城乡消费扩大升级,发挥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